中國貢茶,是我國古代專門進貢皇室供帝王將相享用的茶葉。貢茶初始,是各地方官府征集各種名茶以土貢名義敬獻朝廷。后來土貢不能滿足要求,便由官府設置茶場,直接管理,督造御茶,精制各種名茶入貢朝廷,成為一種制度。貢茶制度是一種變相的“稅制”,無疑是對茶農的剝削也壓迫,是消極的一面。然而,由于歷代皇朝對貢茶品質的苛求和求新的奢欲,迫使貢茶不斷創(chuàng)新和發(fā)展。中國歷代名茶幾乎都曾被列為貢茶。因而,貢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名茶的開發(fā),其中包括茶樹的栽培、制茶技術的提高,以及包裝貯存技術的進步。從某種意義上,貢茶的發(fā)展為中國名茶的生產和發(fā)展奠定了基礎。貢茶也是封建社會上層人物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的產物,所以貢茶的出現(xiàn),既是中國茶業(yè)發(fā)展史中的一種特定現(xiàn)象,又是中國文明史的社會禮制的一部分,與社會發(fā)展有密切關系。歷史上主要貢茶產地有三:唐代為顧渚山貢茶院;宋代龍鳳貢茶故鄉(xiāng)北苑官焙;元代為武夷山四曲御茶園,福建閩北占有其二。宋代北苑貢茶被茶學界譽為中國古代精制茶的發(fā)祥地。貢茶起源于西周之初,迄今已有3100多年的歷史。周武王討伐滅商后,將自己的一位宗親爵封于巴。巴地是一個疆域不小的邦國。據(jù)《華陽國志?巴志》記載:“土植五谷,牲具六畜,桑蠶麻苧,魚鹽銅鐵,丹漆茶蜜,靈龜巨犀,山雞白稚,黃潤鮮粉,皆納貢之?!?/p>
這是中國名茶最早作為王侯向天子進獻貢品的記載。但這僅僅是貢茶的萌芽而已,即未形成制度,更未歷代相沿襲。時到西漢,貢茶的事跡間接反映出來,并逐步明朗化。如王《僮約》有“武陽買茶”、“烹茶盡具”之句,反映了上層社會的飲茶和茶葉商品化的情況;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出土的“笥”,反映了茶在貴族生活中的地位;后來又有反映西漢皇室用茶的文學作品,如《飛燕外傳》。東漢以來,不獨有貢茶,而且出產御苑茶。晉代,宮廷飲茶的用量數(shù)量相當龐大,除了皇室飲用之外,還包括賞賜大臣的御茶在內。到了南北朝,貢茶同御茶以作為王朝君臣普遍享用的飲料珍品,同時,也成為朝野內外祭祀鬼神的冥品。從此上自天子,下至庶民乃至“三才”(天,地,人)和鬼神,都能共同享受到清心靜性的茶飲。?茶葉得到朝廷的青睞而逐漸增加貢額,乃至設立官焙而終于成為一項歲有定額的經濟制度,則正式確立于唐代。?貢茶的源起,一方面固然是封建政治的約定,另一方面也有地方上的主動貢獻。入貢者一般都是優(yōu)質的茶;進貢,無疑是古代優(yōu)質茶葉昭名于世的最佳快捷方式,促成了優(yōu)質茶的脫穎而出。 貢茶由民間進入上層社會后,形成了經濟政權干預茶業(yè)的重要契機,特別是自唐代開始設立官焙后,貢茶對中國茶業(yè)生產和文化的影響與日俱增。
?
貢茶的緣起與封建制度的建立密切相關,貢茶與其它貢品一樣,其實質是封建社會里君主對地方有效統(tǒng)治的一種維系象征,也是封建禮制的需要。貢茶的發(fā)生,據(jù)史料記載,可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前的周武王時期。武王伐紂,巴蜀以茶等物品納貢。這種現(xiàn)象具有極為明顯的政治色彩,納貢,即意味著君臣關系的確立。在中國封建社會中,貢品主要被用來滿足君主及上層階級的物質和文化生活之需,即所謂“致邦國之用”。隨著貢品需求量的增大,貢賦制度逐漸變得嚴密起來。從“隨山浚川,任土作貢”,最后發(fā)展到設官分職進行管理。有所謂“九賦”、“大貢”。大貢即“祀貢、嬪貢、器貢、幣貢、材貢、貨貢、服貢、物貢”。茶葉就是“物貢”中的一類。
據(jù)史料記載,貢茶可追溯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西周。據(jù)晉代的《華陽國志之巴志》中記載:“周武王伐紂,實得巴蜀之師”。大約在公元前1025年,周武王姬發(fā)率周軍及諸侯伐滅殷商的紂王后,便將其一位宗親封在巴地。巴蜀作戰(zhàn)有功,冊封為諸侯。這是一個疆域不小的邦國,它東起魚復(今重慶奉節(jié)東白帝城),西達]道(今四川宜賓市西南安邊場),北接漢中(今陜西秦嶺以南地區(qū)),南至黔涪(相當今重慶涪陵地區(qū))。巴王作為諸侯,要向周武王納貢。貢品有:五谷六畜、桑蠶麻玲、魚鹽銅鐵、丹漆茶蜜、靈龜巨犀、山雞白鴆、黃潤鮮粉。貢單后又加注:“其果實之珍者,樹有荔支,蔓有辛蒴,園有芳O香茗。”香茗,即茶園里的珍品茶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