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古代茶葉怎么喝
中國茶史中的品飲史分吃茶,煮茶,點茶,泡茶等幾個歷史階段。
鮮葉生吃產(chǎn)生于原始社會,至今在原始森林中少數(shù)民族還保留鮮葉生吃習俗。而“吃茶去”則更賦予精神文化內(nèi)涵。而“吃茶”作為語言習慣在很多地方被保留了下來。
所以,“吃茶”不光是一種語言習慣的留駐,更是精神文化的傳承。
2. 古代的茶怎么喝
#古代生活日常#在許多南方方言里,喝茶被叫作“吃茶”。比如說講閩語的福建人,就說“吃茶”。稱“喝茶”為“吃茶”,可能是保留了古人的叫法。唐朝時,人們就不是喝茶,而是吃茶。
唐朝之前,人們飲茶的目的五花八門,有當藥的,有當菜的,喝法有點像喝中藥或喝菜湯。到了唐朝,飲茶開始成風,周杰倫有首歌叫《爺爺泡的茶》,里面就唱道:“唐朝陸羽寫《茶經(jīng)》三卷,流傳了千年?!?/p>
唐朝飲茶成風與當時佛教的興盛密切相關(guān),佛教禪宗講究坐禪修行,就是盤腿一動不動地坐在那兒思考,一坐就是小半天,這很耗費體力。所以僧人就靠吃茶來補充體力,相當于今人喝功能性飲料。
唐朝形成了較為規(guī)范的喝茶方法,和今天很不一樣——不是喝茶,而是“吃茶”。如今有很多方言里還保留“吃茶”一詞。1987年,陜西扶風法門寺出土了一整套唐朝宮廷吃茶器具,可以還原唐朝人的吃茶方式。唐朝人吃茶的時候,不是沖泡茶葉,而是煮茶或煎茶。他們用的多是“餅團茶”,先把生茶葉蒸青、搗碎,做成茶餅烘干,然后存放在茶籠里,茶籠四周鏤空,便于通風。有時候還要給茶籠加熱,烘焙茶餅。吃茶時,先用茶碾器將茶餅?zāi)胨椋瑢⑺槟┓湃牒Y籮中,篩去雜質(zhì),留下茶粉,然后煎制。煎茶時將茶粉和各種作料放在一起煮。作料有啥呢?一般是蔥、姜、鹽等,還有的放橘皮、茱萸、薄荷、桂皮等。煮出來的茶是黏稠狀的,所以叫作茶湯。這樣的茶,最佳用法是吃,而不是喝。法門寺茶具所還原的唐朝吃茶方法,和陸羽《茶經(jīng)》中描述的吃茶方法基本契合??梢詫⑵浜喴爬橐韵铝鶄€步驟:焙炙;碾碎;篩籮;煮水加鹽;加茶末;品茶。
△南宋點茶技藝(出自劉松年《攆茶圖》)附圖一
唐朝的茶是碾成粉后飲用,這種飲用茶粉的習慣后來傳到了日本,慢慢就演化出了抹茶,今天仍受大家歡迎。當下,一提到抹茶,大家會覺得它來自日本,其實抹茶的起源是中國的唐朝,只是日本保留了唐朝的古風。
到了宋朝,更為流行的是點茶法。盡管同樣是用茶粉作為原料,但與煎茶法不同的是,點茶法是將茶粉放在茶碗里,注入少量沸水調(diào)成糊狀,然后繼續(xù)注入沸水,同時用茶筅攪動,使茶末上浮,形成粥面。
宋朝的文人喜歡比拼點茶手藝,制定了一整套的規(guī)則,形成了“斗茶”的風俗。宋徽宗還寫過一部關(guān)于茶的專著《大觀茶論》,里面對斗茶風俗有詳細的記載。其整個過程為:“攪動茶膏,漸加擊拂,手輕筅重,指繞腕旋,上下透徹,如酵蘗之起面,疏星皎月,燦然而生?!边@種帶有表演性質(zhì)的點茶技藝,單從操作本身來看,今天日本的茶道與之非常相似。
到了明朝,人們發(fā)明了炒青制茶法,茶的喝法也發(fā)生了巨大改變。炒青后的茶葉用熱水沖泡即可,無需食用就能享受其芳香。明朝人也認為,相比繁瑣的點茶飲法,泡茶飲法“簡便異常,天趣悉備,可謂盡茶之真味”。另外,明朝放棄吃茶,也和明太祖提倡節(jié)儉有關(guān)。宋朝時,宮廷喝的茶主要產(chǎn)自閩南和嶺南一帶,因茶餅上印有龍的圖案,所以又稱“龍團”。龍團的飲用方法須煎飲?!垛哦蜾浾瓋?nèi)外篇》中曾記載,“太祖以重勞民力,罷造龍團,一照各處,采芽以進”。因此不喝煎飲的龍團了,飲茶方法也改變了。受朱元璋影響,明朝以后的茶葉才開始流行沖泡后清飲,一直延續(xù)到了今天。
現(xiàn)在,南方一些地方依然會在煮茶時加入一些作料,和唐朝人吃茶很像。廣東汕尾地區(qū)流行一種“擂茶”,將綠茶加入大米、花生、食鹽、生姜等作料放入缽內(nèi),用一根半米長的“擂棍”搗碎,然后再加水煮沸。透過擂茶,我們可窺視唐朝吃茶情景之一二。擂茶,也許是穿越了千年的活歷史。
△抹茶附圖二
△擂茶附圖三
3. 古代人怎么喝茶煮茶
宋飲茶的方法是煮茶、烹茶,或稱之為煎茶。 唐、宋人飲的茶,稱為茶餅、茶團,類似今天的坨茶,而不是散茶。因茶餅、茶團經(jīng)焙干制成,飲茶時必須將其研碎,故需放在火爐上用一定時間烹煮,有點像今天的煮咖啡。 明代形成飲茶方法史上一次重大變革。朱元璋下令罷造龍團,改進芽茶,有力推動了芽茶和葉茶.
4. 古代人喝茶葉用沸水泡茶嗎
古代中國人最早從發(fā)現(xiàn)野生茶樹到開始利用茶,是以咀嚼茶樹的鮮葉開始的。
而傳說第一個品嘗茶樹的鮮葉并發(fā)現(xiàn)了它神奇的解毒功能的人就是神農(nóng)氏。在漢代托名神農(nóng)而作的藥書《神農(nóng)本草經(jīng)》中有這樣的記載:“神農(nóng)嘗百草之滋味,水泉之甘苦,令民知所避就,當此之時,日遇七十毒,得茶而解?!倍褶r(nóng)氏是什么時代的人呢?《莊子篇》稱:“神農(nóng)之氏,……只知其母,不知其父?!笨梢娝钣谥恢淠?,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會。 據(jù)考證,茶的發(fā)現(xiàn)與利用迄今當有萬年左右的時間了。
古人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是口嚼生食,后來,便以火生煮羹飲,就像今天我們煮菜湯一樣。在茶的利用之最早階段是談不上什么制茶的。那時人們把它作羹湯來飲用或以茶作菜來食用。
《晏子春秋》這本記載春秋時代齊景公的宰相晏嬰生平事跡的史書,有一段以茶作餐菜的記載:“嬰相齊景公時,食脫粟之飯,炙三弋五卵,茗菜而已?!闭f晏嬰身為國相,飲食節(jié)儉,吃糙米飯,幾樣葷菜之外只有“茗菜而已”。晏嬰吃的這種“茗菜”,就是新鮮的不經(jīng)曬干的茶葉。這種以茶作菜的風俗,就是在現(xiàn)代還有某些地方仍保留著。如云南省基諾族至今還有吃“涼拌茶”的習慣,把采來的新鮮茶葉,揉碎放在碗里,加上少許大蒜、辣椒、鹽等配料,再加上泉水拌勻,就成為美味可口的佳肴了。
后來,到了周朝和春秋時代,古人為了長時間保存茶葉以用作祭品,開始把茶葉曬干,以便隨時取用。而將茶葉曬干,用水煮羹的飲茶法,持續(xù)了很長時間。晉朝人郭璞為《爾雅》這部古代字典作注時還說,茶葉“可煮作羹飲”,說明晉朝人還采用這種飲茶法。
生煮或曬干到用時再煮羹的羹飲茶,是古代最原始的茶類。生煮和曬干的羹飲茶,嚴格說來,又有一些區(qū)別。采下的鮮茶葉,經(jīng)過陽光曝曬,內(nèi)質(zhì)發(fā)生一定變化。在某種意義上說,它又是古代最早的制茶法,使茶便于保藏和運輸。
5. 古代有茶葉嗎
大紅袍:
傳說明代有一上京赴考的舉人路過武夷山時突然得病,腹痛難忍,巧遇一和尚取所藏名茶泡與他喝,病痛即止。他考中狀元之后,前來致謝和尚,問及茶葉出處,得知后脫下大紅袍繞茶叢三圈,將其披在茶樹上,故得‘大紅袍“之名。還有另一說法,傳說每年朝廷派來的官吏身穿大紅袍,解袍掛在貢茶的樹上,因此被稱為大紅袍。流傳更廣的是每當采茶之時,要焚香祭天,然后讓猴子穿上紅色的坎肩,爬到絕壁的茶樹之上采摘茶葉。
鐵觀音:
鐵觀音原產(chǎn)地安溪縣,此地為亞熱帶季風氣候,這里的民諺說:“四季有花常見雨,嚴冬無雪有雷聲”,可謂得天獨厚。內(nèi)安溪群山環(huán)抱,土質(zhì)大都是紅壤,呈弱酸性,非常適宜于茶的生長,又可謂得地之靈氣。安溪鐵觀音條索肥壯,卷曲緊結(jié),湯色金黃明亮,香氣馥郁,清香悠長,品之滋味濃郁,醇厚甘鮮,入口留余香,回味甘甜帶蜜味,有“七泡有余香”之譽。
正是獨特的天時地利讓安溪鐵觀音茶葉“沐日月之精,收山巒之氣,得煙霞之華,食之能治百病”。常飲鐵觀音茶,有益于祛病保健,養(yǎng)生長壽,猶如觀音菩薩保佑一般。加之安溪鐵觀音茶葉色有獨特的烏潤砂綠鐵色,故稱之為“鐵觀音”,這樣解釋,順理成章,我以為更恰當。
龍井茶:
得名于龍井。龍井位于西湖之西翁家山的西北麓,也就是現(xiàn)在的龍井村。龍井原名龍泓,是一個圓形的泉池,大旱不涸,古人以為此泉與海相通,其中有龍,因稱龍井,傳說晉代葛洪曾在此煉丹。離龍井500米左右的落暉塢有龍井寺,俗稱老龍井,創(chuàng)建于五代后漢乾佑二年(949年),初名報國看經(jīng)院。北宋時改名壽圣院。南宋時又改稱廣福院、延恩衍慶寺。明正統(tǒng)三年(1438年)才遷移至井畔,現(xiàn)寺已廢,僻為茶室。
6. 中國古代茶的飲用方法
古代人煮茶的方法: 凡是炙烤茶餅,注意不要在有大風的地方,因為風吹使火焰驟急,飄忽不定,茶就會受熱不均勻??撅灢钑r要靠近火,同時不停地翻動,等到烤出突起的小疙瘩,然后離火五寸,繼續(xù)烤。當卷曲的茶餅又伸展開,再按先前的辦法又烤。做茶時,用火烘干的要烤到有了香氣為止,靠太陽曬干的茶餅至柔松為止。 制茶之初,對于很柔嫩的茶葉,要蒸后乘熱搗杵,葉搗爛了,而茶梗還是完整的。要是光憑力氣,用極重的杵來舂搗,也不易被搗爛。這就如同圓滑的漆樹子粒,雖然輕而小,但壯士反而捏不住它是一個道理。搗好后,就像禾黍脫粒后的穗皮。這時來烤,柔軟得像嬰兒的手臂??竞昧?,趁熱用紙袋裝起來,以免茶葉的香氣散失掉。等到茶葉冷了,再取出碾成末。好的茶末像細米粒,不好的像菱角皮?! 恫杞?jīng)》曰:“其火用炭,次用勁薪?!笨静璧幕?,用炭為好,最好不要用火力猛的木柴如桑、槐、桐、櫟之類。曾經(jīng)烤過肉,染上了腥膻油膩氣味的炭,或是有油煙的柴以及朽壞的木器,都不可用來烤茶?!恫杞?jīng)》云:“古人有勞薪之味,信哉。其水,用山水上,江水中,井水下?!睍x代杜育的《荈賦》中也說:“所謂水要取與江河之源相通純凈的清流?!鄙剿詈眠x取乳泉、石池漫流的水。長喝奔涌湍急的水,會使人頸部生病。而幾處溪流匯合停蓄于山谷的水,雖澄清,但不流動。從夏天到冬至之前,會有蟲蛇以及腐敗草木之毒潛浸在里面。喝這種水,應(yīng)先挖開缺口,把污穢有毒的水放走,使新的泉水涓涓流來,然后飲用。江河的水,要到離人遠的地方去取,井水則要從有很多人汲水的井中汲取?! ≈蟛钑r,當水沸出現(xiàn)魚眼大的氣泡,并微有聲,是第一沸;當邊緣連珠般的水泡向上冒涌時,是第二沸;水波翻騰時,是第三沸。三沸過后,水已煮老,味不好,就不可飲用了。當水初沸時,可以根據(jù)水的多少適當加入一點食鹽來調(diào)味,切莫因無味而過分加鹽。第二沸時,舀出一瓢水,再用竹夾在沸水中轉(zhuǎn)圈攪動,用“則”量出定量的茶末,于沸水中心投下。過一會,水大開,波濤翻滾,水沫飛濺,就把剛才舀出的水摻入,使水不再沸騰,以保養(yǎng)水面生成的“華”。 喝時,舀到碗里,讓“沫餑”均勻?!澳G”就是茶湯的“華”。薄的叫“沫”,厚的叫“餑”,細輕的叫“花”?!盎ā钡耐饷?,很像棗花在圓形的池塘上浮動,又像回環(huán)曲折的潭水、綠洲間新生的浮萍。那“沫”,好似青苔浮在水邊,又如菊花落入杯中。那“餑”,煮茶的渣滓時,水一沸騰,面上便堆起很厚一層白色沫子,白白的像積雪一般?!肚F賦》中所說:“煥如積雪,燁若春敷”,確實是這樣的?! 〕醴兄?,要把泡沫上形似黑云母的一層水膜去掉,因為它的味道不正。從鍋里舀出的第一碗茶湯叫“雋永”,通常貯放在“熟盂”里,以作育華止沸之用。而后依次從鍋里舀出來的第一、第二、第三碗味道比起雋永就差了一些,第四、第五碗以后的,除非實在太渴,否則就不要喝了。一般燒水一升,分作五碗,趁熱接著喝完。因為重濁不清的物質(zhì)凝聚在下面,精華浮在上面,如果茶一冷,精華就隨熱氣跑光了。要是喝得太多,也同樣不好?! 〔栊浴皟€”,水不能加多,否則,味道就淡薄。茶湯的顏色淺黃,香氣四溢。味道甜的是“荈”,不甜的而苦的是“槚”;入口時有苦味,咽下去又有馀甘的是“茶”。
7. 中國古代是怎樣吃茶的
#古代生活日常#在許多南方方言里,喝茶被叫作“吃茶”。比如說講閩語的福建人,就說“吃茶”。稱“喝茶”為“吃茶”,可能是保留了古人的叫法。唐朝時,人們就不是喝茶,而是吃茶。
唐朝之前,人們飲茶的目的五花八門,有當藥的,有當菜的,喝法有點像喝中藥或喝菜湯。到了唐朝,飲茶開始成風,周杰倫有首歌叫《爺爺泡的茶》,里面就唱道:“唐朝陸羽寫《茶經(jīng)》三卷,流傳了千年?!?/p>
唐朝飲茶成風與當時佛教的興盛密切相關(guān),佛教禪宗講究坐禪修行,就是盤腿一動不動地坐在那兒思考,一坐就是小半天,這很耗費體力。所以僧人就靠吃茶來補充體力,相當于今人喝功能性飲料。
唐朝形成了較為規(guī)范的喝茶方法,和今天很不一樣——不是喝茶,而是“吃茶”。如今有很多方言里還保留“吃茶”一詞。1987年,陜西扶風法門寺出土了一整套唐朝宮廷吃茶器具,可以還原唐朝人的吃茶方式。唐朝人吃茶的時候,不是沖泡茶葉,而是煮茶或煎茶。他們用的多是“餅團茶”,先把生茶葉蒸青、搗碎,做成茶餅烘干,然后存放在茶籠里,茶籠四周鏤空,便于通風。有時候還要給茶籠加熱,烘焙茶餅。吃茶時,先用茶碾器將茶餅?zāi)胨椋瑢⑺槟┓湃牒Y籮中,篩去雜質(zhì),留下茶粉,然后煎制。煎茶時將茶粉和各種作料放在一起煮。作料有啥呢?一般是蔥、姜、鹽等,還有的放橘皮、茱萸、薄荷、桂皮等。煮出來的茶是黏稠狀的,所以叫作茶湯。這樣的茶,最佳用法是吃,而不是喝。法門寺茶具所還原的唐朝吃茶方法,和陸羽《茶經(jīng)》中描述的吃茶方法基本契合??梢詫⑵浜喴爬橐韵铝鶄€步驟:焙炙;碾碎;篩籮;煮水加鹽;加茶末;品茶。
△南宋點茶技藝(出自劉松年《攆茶圖》)附圖一
唐朝的茶是碾成粉后飲用,這種飲用茶粉的習慣后來傳到了日本,慢慢就演化出了抹茶,今天仍受大家歡迎。當下,一提到抹茶,大家會覺得它來自日本,其實抹茶的起源是中國的唐朝,只是日本保留了唐朝的古風。
到了宋朝,更為流行的是點茶法。盡管同樣是用茶粉作為原料,但與煎茶法不同的是,點茶法是將茶粉放在茶碗里,注入少量沸水調(diào)成糊狀,然后繼續(xù)注入沸水,同時用茶筅攪動,使茶末上浮,形成粥面。
宋朝的文人喜歡比拼點茶手藝,制定了一整套的規(guī)則,形成了“斗茶”的風俗。宋徽宗還寫過一部關(guān)于茶的專著《大觀茶論》,里面對斗茶風俗有詳細的記載。其整個過程為:“攪動茶膏,漸加擊拂,手輕筅重,指繞腕旋,上下透徹,如酵蘗之起面,疏星皎月,燦然而生。”這種帶有表演性質(zhì)的點茶技藝,單從操作本身來看,今天日本的茶道與之非常相似。
到了明朝,人們發(fā)明了炒青制茶法,茶的喝法也發(fā)生了巨大改變。炒青后的茶葉用熱水沖泡即可,無需食用就能享受其芳香。明朝人也認為,相比繁瑣的點茶飲法,泡茶飲法“簡便異常,天趣悉備,可謂盡茶之真味”。另外,明朝放棄吃茶,也和明太祖提倡節(jié)儉有關(guān)。宋朝時,宮廷喝的茶主要產(chǎn)自閩南和嶺南一帶,因茶餅上印有龍的圖案,所以又稱“龍團”。龍團的飲用方法須煎飲?!垛哦蜾浾瓋?nèi)外篇》中曾記載,“太祖以重勞民力,罷造龍團,一照各處,采芽以進”。因此不喝煎飲的龍團了,飲茶方法也改變了。受朱元璋影響,明朝以后的茶葉才開始流行沖泡后清飲,一直延續(xù)到了今天。
現(xiàn)在,南方一些地方依然會在煮茶時加入一些作料,和唐朝人吃茶很像。廣東汕尾地區(qū)流行一種“擂茶”,將綠茶加入大米、花生、食鹽、生姜等作料放入缽內(nèi),用一根半米長的“擂棍”搗碎,然后再加水煮沸。透過擂茶,我們可窺視唐朝吃茶情景之一二。擂茶,也許是穿越了千年的活歷史。
△抹茶附圖二
△擂茶附圖三
8. 古代普通人喝什么茶葉
唐代陸羽(728~804)在《茶經(jīng)》中指出:茶之為飲,發(fā)乎神農(nóng)氏,聞于魯周公。在神農(nóng)時代(約在公元前2737年),即已經(jīng)發(fā)現(xiàn)了茶樹的鮮葉可以解毒?!渡褶r(nóng)本草經(jīng)》曾記載:神農(nóng)嘗百草,日遇七十二毒,得解之,反映的就是古代發(fā)現(xiàn)茶治病的起源,這說明中國利用茶葉最少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。
茶葉的傳說:
神農(nóng)就是炎帝,人們的祖先之一。遠古時代,自然條件特別惡劣,人類以采摘野果、捕食野獸為生,一不小心,就會因為誤食有毒的果實而生病甚至死亡。當時愛民如子的首領(lǐng)神農(nóng)非常痛心,就決定品嘗百草,以身試毒。
神農(nóng)是遠古時代最具智慧的首領(lǐng),它從來不喝生水,就是在野外嘗百草階段,神農(nóng)也會架起鐵鍋,把生水煮熟了再喝。一日,神農(nóng)嘗了一種有劇毒的草,水還沒有燒開就暈倒了。
不知道過了多久,神農(nóng)在一種沁人心脾的清香中醒了,聽到嗒嗒嗒水沸騰的聲音,知道鍋里的水已經(jīng)燒開了,立刻感到喉嚨里干得厲害,于是就艱難地挺起上身,準備拿碗舀水喝,卻發(fā)現(xiàn)鍋里的水里已經(jīng)變成了黃綠色,里面還飄著幾片綠色的葉子,那沁人心脾的清香就從鍋里飄來。
這是什么草呢?難道香味是它散發(fā)出來的?神農(nóng)略微思索了一下,但還是果斷地用碗舀了點湯水喝。但覺這湯水清香中略帶苦澀,咽下去后,似乎比開水更解渴,就又喝了幾碗。
幾個小時后,神農(nóng)身上的劇毒居然解了!神農(nóng)非常開心,想不到這次因禍得福,得到了解毒的仙藥。仙藥是什么呢?神農(nóng)開始細心查找,很快發(fā)現(xiàn)鍋的正上方有一顆似樹非樹,似草非草的植物,鍋內(nèi)的葉子就是從這顆樹上飄落下來的。神農(nóng)就采摘了很多回去。
回到部落后,神農(nóng)再次取其嫩葉熬煎試服,發(fā)現(xiàn)這些湯汁不僅有生津解渴、利尿解毒等作用,而且還能提神醒腦,消除疲勞,神農(nóng)非常高興,就將它取名為荼,即開百花的植物,作為部落的圣藥。如果部落里有人中毒或者生病,神農(nóng)就把茶湯分給它們服用,很多病人便痊愈了。由此,茶在人類社會正式登場。
唐朝年間,飲茶之風大盛,人們對茶的認識也顯著提高,認識到茶是木本植物,就把禾改為木,從此荼字去掉一劃而變成茶。
因此,五千年前,茶最初是以藥的身份出場的。神農(nóng)是發(fā)現(xiàn)茶的伯樂,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(fā)現(xiàn)茶的國家。神農(nóng)用開水煮茶,影響了后世很長一段時間的飲茶觀,茶長期以來都是用來煮著喝的,直至明清時期,泡茶才得以流行起來,但至今仍有一些民族把煮茶的風俗延續(xù)下來。茶葉的功效
1、抗輻射。
綠茶類的最大好處就是能夠抵抗電腦及手機等電子產(chǎn)品對人體所發(fā)出的輻射傷害。這是由于毛尖茶中含有的茶多酚及氧化物能夠吸收放射性物質(zhì)的能力。飲茶減少了血多因輻射而引發(fā)的一些病癥。
2、美白肌膚。
喝茶能減少體內(nèi)的黑色素,使人們的肌膚光鮮亮麗。毛尖茶本身就含有對美白有好處的維生素C。其還含有的類黃酮能夠增強維生素C的抗氧化能力。
3、清煙。
癮君子們的煙癮都是很大的,煙多了存在體內(nèi)的尼古丁就會越來越多,對人體造成傷害。多喝毛尖茶能夠減少并排除體內(nèi)的尼古丁。
4、消暑解渴清熱。
夏天飲毛尖茶是最好的時刻。其茶水中含有的糖類及氨基酸物質(zhì)能夠?qū)谇恢械耐僖浩鸬交瘜W反應(yīng)。咖啡因能夠促使毛孔張開散出熱能量。
9. 古人喝茶用沸水泡茶葉嗎
印度古代受中國影響,在淪為英國殖民地從前已經(jīng)開始了飲茶。他們稱茶為“恰”或“恰依”,和中國茶的讀音十分接近,卻絕對沒有接英語說成“替”的。
印度也是一個多民族國家,飲茶習慣各不相同,不過,大多數(shù)人是飲用紅茶,而且是以地域高低來劃分的。山地越高,飲綠茶的人越多,山地越低及至平原則飲紅茶的人多。印度人飲茶大多是加奶的,因此也稱為奶茶。
克什米爾人喝的是煮茶,并且要加入一些葡萄干,這大概是受中亞地區(qū)的影響。
有些民族對飲茶是很講究的,要放進一些當?shù)禺a(chǎn)的香料,這種茶多為有錢人和婦女準備的。印度貧富差別比較大,從飲茶就能體現(xiàn)出來,富人喝茶多為煮制,要放入薄荷之類的輔料,是要加牛奶的,而且以紅茶為主。而一般貧民和克什米爾人喝茶是不煮得,以綠茶為主,用沸水沖泡即可。
印度人喝茶,尤其普通民眾喝茶時,用的大多是玻璃器皿,很少有茶盤之類的東西。克什米爾人飲茶雖然接近于我國飲茶方式,可他們飲茶是沒有什么講究的,非常隨便,只是解渴而已。因此,茶文化在印度幾乎是沒有的。加之印度盛產(chǎn)茶葉,雖然可能沒有我們的品質(zhì)好,但物以稀為貴,什么東西不缺也就不值錢了。
印度交通不發(fā)達,氣候炎熱,茶葉可自然發(fā)酵,并沒有我國對茶葉生產(chǎn)制作的技藝和管理模式。它盛產(chǎn)茶葉,也是茶葉出囗大國,可賺取的外匯并不多,原因就是質(zhì)量無法與我國相比。
10. 古人吃茶吃茶葉嗎
“喝茶”二字在古代有很多動詞的說法,一字曰“槚、蔎、茗、荈、荼”;
二字曰“清友、水厄、酪奴”;三字曰“麒麟草、瑞草魁、余甘氏、清風使、忘憂君、不夜侯、消毒臣、苦口師、滌煩子、漏影春”;四字曰“龍芽鳳草”,
這些都是古人喝茶雅稱。那么這些雅稱都是什么意思呢,下面就來分享一下釋義。
一字雅稱
1、槚
古書上指楸樹或茶樹?!稜栄拧份d有:“槚,苦茶?!?/p>
2、蔎
是古書上說的一種香草,也是茶的別稱?!恫杞?jīng)·七之事》引揚雄《方言》記載:“蜀西南人謂茶曰蔎?!?/p>
3、茗
這據(jù)說是云南某地區(qū)的“茶”之土音,大約東漢時始用來表示茶,現(xiàn)在與茶字基本通用,為茶之雅稱。宋代蘇軾有詩云:“從來佳茗似佳人?!?/p>
香港陸羽茶室有名作家臺靜農(nóng)題寫的茶聯(lián):“泉烹苦茗琉璃碧,菊釀香醪琥珀黃。”
4、荈
荈為茶的可靠記載見于《三國志·吳書·韋曜傳》:“曜飲酒不過二升,皓初禮異,密賜荼荈以代酒”,荼荈代酒,荈應(yīng)是茶飲料。
荈指采摘時間較晚的茶。晉代郭璞有云:“早采者為荼,晚取者為茗,一名荈。陸德明《經(jīng)典釋文·爾雅音義》:“荈、荼、茗,其實一也。”
5、荼
這是古代用得最多的表示茶的字?!拜薄弊钤缫娪凇对娊?jīng)·鄴風·谷風》“誰謂荼苦,其甘如薺?!本渲小拜薄弊质欠裰覆?,學者推考說法不一。
東漢許慎在《說文解字》中也說:“荼,苦茶也。”由于茶葉生產(chǎn)的發(fā)展,飲茶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,茶的文字的使用頻率也越來越高。
11. 古代茶葉怎么喝最好
我國大部分地區(qū)是季風氣候,春溫、夏熱、秋涼、冬寒,四季極為分明。這是古代人喝花茶,能緩解春困帶來的不良影響。
花茶甘涼而兼芳香辛散之氣,有利于散發(fā)積聚在人體內(nèi)的冬季寒邪、促進體內(nèi)陽氣生發(fā),令人神清氣爽,可使“春困”自消。夏飲綠茶,秋飲青茶。冬飲紅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