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果名稱:山竹 水果別稱:山竹子,莽吉柿、鳳果、倒稔子、灌木巖黃芪、山竹巖黃芪 學名:Hedysarum fruticosum Pall. 科屬:藤黃科,藤黃屬 山竹子簡介: 山竹子又叫莽吉柿、鳳果、倒稔子,屬藤黃科,藤黃屬,有150多個種,是熱帶多年生的常綠果樹,有熱帶“果后”之美稱。 原產(chǎn)馬來西亞,東南亞熱帶地區(qū)有數(shù)百年的栽培歷史。我國臺灣種植較早,海南的文昌、瓊海、萬寧和保亭有種植。 山竹子營養(yǎng)豐富,果宜鮮食,也可制果凍、果汁,樹皮含黃色樹脂,可作商業(yè)藤黃原料。 我國食用的山竹子有9個種,分布在云南、廣西、廣東、海南和福建等地。 我國與山竹子同屬的品種有:香港倒稔子、多花山竹子、嶺南山竹子和李氏藤黃等。 山竹子生長慢,結果遲,影響其發(fā)育。馬來西亞用雜交手段育出的“美中8號”在良好的肥水條件下,4年可開花結果。 山竹子在我國的熱帶地區(qū)可開發(fā),以增加水果的花色品種。 山竹子外形特征: 山竹子為多年生半灌木植物,株高110~150厘米,莖直立,多分枝,花紫紅色,最顯著的特點是具強壯根莖,通過根莖進行無性繁殖,這對山竹子種的繁衍、群叢的穩(wěn)定、植被的更新及產(chǎn)草量的高低具有重要作用。山竹子根頸上的不定芽,一部分直接伸出地面發(fā)育成地上實生株叢,另一部分則變?yōu)樽睾稚?、在沙層中水平延伸的根莖,這些根莖由生活2~3年的實生苗產(chǎn)生,并由根頸部向四周呈放射狀擴展延伸,每個根莖都可產(chǎn)生自己的分枝,從而形成根莖層,集中分布在5~20厘米沙層內(nèi),從每個根莖的節(jié)上再萌蘗出許多新的根系、根莖和地上株叢,如此逐級產(chǎn)生出無性繁殖的強大網(wǎng)絡系統(tǒng)。在自然狀態(tài)下,有90%以上的株叢發(fā)生于根莖上,而實生株叢在其群落中不足10%,有時甚至于找不到。山竹子的莖隨著株齡的增長,木質(zhì)化程度增加,越冬能力和分枝能力出顯著提高,成年株在一個生長季中可產(chǎn)生5級分枝,不僅增加產(chǎn)量,而且固沙防風效應出大有增強。山竹子生活第3~4年開始結實,5~10年結實高峰,10年后結實逐漸年衰減。 山竹子適宜在覆沙地、固定沙地、半固定沙地及排水良好的沙質(zhì)地上種種植,方法可直播或育苗移栽。播前應采用脫去果皮、擦破果皮、浸泡催芽等方法提高發(fā)芽率,以雨季到來之前播種為宜,春季風小、墑情好的地方也可晚霜后播種。直播可穴播、條播、撒播或飛播,播深2~3厘米。穴播株行距50~100厘米×150~200厘米,每畝0.6~1公斤,條播行距150~200厘米,每畝播量1~1.5公斤;撒播或飛播,每畝0.5~1公斤,飛播種子用吸濕劑、根瘤菌或稀土微肥拌種丸衣有利于飛播定植、發(fā)芽和保苗。育苗地要選擇排水良發(fā)的沙土或沙壤土,先做畦再條播行距30~35厘米,每100平米苗床播種500~600克,以5月初至6月中旬播種為宜,移栽以1~2年生苗好。山竹子生長數(shù)年后結合刈草進行平茬,以減緩植株衰老,恢復生機,促進生長。一般在花期刈割,此時調(diào)制的干草各種家畜均喜食;放牧時,馬和駱駝終年喜食,綿羊和山羊喜食其嫩枝、細葉、花和果實。 山竹(mangosteen),原產(chǎn)于馬來半島和馬來群島,在東南亞地區(qū)如馬來西亞、泰國、菲律賓、緬甸栽培較多。屬藤黃科常綠喬木,樹高可達15米,果樹壽命長達七十年之上。葉片橢圓,花似蜀葵,瓣紅蕊黃,大多為春花秋實。山竹雖然種植成本不高,但需種植多年才可收獲,一般在定植后10年才能采果。因產(chǎn)量不高,以致物罕為貴,售價常比美國的“五腳蘋果”高出一兩倍。臺灣冬季氣溫較東南亞低,風土未能適應,因此雖在20世紀初即開始引種試驗都未能成功,目前臺灣尚未實際經(jīng)濟栽培,其關鍵在于高溫為其重要生長因子之一,如氣溫低于4°C,必遭寒害致死。 山竹果實 山竹果實大小如柿,果形扁圓,殼厚硬呈深紫色,由4片果蒂蓋頂,酷似柿樣。果殼甚厚,較不易損害果肉。果皮又硬又實,用筷子敲之“梆梆”有聲,剝開其殼,便見七八瓣潔白晶瑩的果肉,酷似剝了皮的大蒜瓣兒,相互圍成一團。山竹果肉雪白嫩軟,味清甜甘香,帶微酸性涼,潤滑可口,解乏止渴,生發(fā)補身,為熱帶果樹中珍品,有果后之稱。 山竹果樹 山竹果的名稱(mangosteen)雖然與芒果(mango)相似,但絕不能與芒果樹或芒果混為一談。 事實上山竹果樹與草本圣約翰草屬于同一科。 山竹果樹能生長到 20 至 80 尺高, 除了流出黃色乳膠的部位外,山竹果樹的樹皮呈深褐色(接近黑色), 長有短小、茂密的常綠厚葉,而且果實必須用手采摘。花朵直徑 304.8 厘米,每簇 3-9 朵,長在枝頭。果樹長到 304.8 厘米高需要兩年或更長的時間。人們普遍認為這種果樹原產(chǎn)于巽他和摩鹿加群島(屬于東印度群島)上。種植后必須經(jīng)過 7-9 年才能進行第一次收成,但大多是經(jīng)過 10-20 年。完全成熟的山竹果樹平均可結出 500 個果實,但有些山竹果樹可結出多達 5,000 顆的山竹果。有些果樹產(chǎn)果可達 100 年之久。山竹果樹屬于 「超熱帶氣候」植物,無法在 4.4℃ 以下或 37.8℃ 以上的氣溫下生存。在北緯 20° 的地方栽種山竹果樹均無法成功。 形態(tài) 山竹進行不完全無配生殖,因此不需要受精即可長出果實。剛長出的果實為嫩綠色,如果在樹下生長的話,果實會完全是白色。在接下來的兩三個月里,果實體積變大,外果皮顏色逐漸變深,最后變?yōu)樯罹G色。最終整個果實會長到直徑約4-8厘米為止,而且堅硬的外果皮會變得軟些,這是其種子已發(fā)育完全。當果實體積停止增大后,葉綠素合成減緩,另一色相開始顯現(xiàn)。最初果實的外果皮色素為綠色,上有紅色條紋,接著整體變?yōu)榧t色,最后變?yōu)榘底仙?,此過程持續(xù)十多天,標志著果實完全成熟并可以食用。 山竹的外果皮中包含具有收斂作用的一系列多酚類物質(zhì),包括氧雜蒽酮和單寧酸,這些物質(zhì)可以確保果實在未成熟時不受昆蟲、真菌、植物病毒、細菌和動物的侵害。 內(nèi)果皮 山竹可食用的內(nèi)果皮在植物學中被稱為假種皮,為白色,直徑約為4-6厘米,由4-8瓣組成,為楔形,其中包含無融合生殖種子。在外果皮的內(nèi)層存在一些突起的脊,是柱頭殘留的痕跡,呈輪狀排列,與假種皮的瓣數(shù)相符。 種子 山竹的種子長約1厘米,扁平狀,屬于頑拗型種子,因此在發(fā)芽之前要保持種子的濕潤。其種子的胚為珠心胚,不需要經(jīng)過受精。山竹的種子一脫離果實就可以發(fā)芽,而在干燥條件下會迅速死亡。一個山竹果實中有多個種子,而其中只有一個可以萌發(fā)。 購買要新鮮 購買山竹時一定要選蒂綠、果軟的新鮮果,否則會買到“死竹”,可用手指輕壓表殼,如果表皮很硬而且干,手指用力仍無法使表皮凹陷,蒂葉顏色暗沉, 表示此山竹已太老,不適宜吃了,表殼軟則表示尚新鮮,可食,也可以看看果實下面的蒂瓣,有幾瓣就表示果實內(nèi)有幾瓣果肉。一般一個山竹內(nèi)只有一個較大的種子,食用時務必留神。 挑選山竹的顏色 適用人群 一般人都可食用。體弱、病后的人更適合,雖然一般人都可食用山竹,但每天吃3個足矣。因含糖分較高,肥胖者宜少吃,糖尿病者更應忌食。它亦含較高鉀質(zhì),故腎病及心臟病人應少吃。 食用要留神 食用方法一般為壓破掰開,剝果殼時必須小心翼翼,格外留神,注意不要將紫色或紅色的果殼汁液染在肉瓣上,因為它會影響口味,沾到衣服上也極難洗脫。吃里面白色的果肉部分,其他不可以吃。 食用宜忌 山竹相對榴蓮,性偏寒涼,有解熱清涼的作用,可化解脂肪,潤膚降火,若皮膚生瘡,年輕人長青春痘, 可生食山竹,也可用山竹煲湯。一王一后,一熱一涼,吃了大補的榴蓮之后,再吃山竹有清熱的功效。山竹富含纖維素,在腸胃中會吸水膨脹,過多食用會引起便秘,若不慎吃過量,可用紅糖煮姜茶解之。另外,正因為山竹是最寒的水果。所以體質(zhì)虛寒者少吃尚可,多吃不宜,也切勿和西瓜、豆?jié){、啤酒、白菜、芥菜、苦瓜、冬瓜荷葉湯等寒涼食物同吃。 種植技巧 山竹的種子是單性繁殖的,所以山竹的繁殖為無性繁殖。土壤和水分要求山竹對土壤的適應性廣, 結在樹上的山竹排水條件要求好,相對粘土,山竹更喜歡有機物豐富,ph值在5—6.5的砂壤。山竹在年降雨量2000—2500mm的熱帶雨林生長茂盛。最好的生長條件是溫暖、潮濕、無雨季的地區(qū)。病蟲害雌黃病會引起樹枝和樹干流出黃色滲液,如果樹皮損傷會導致果實變苦。 收獲山竹栽培后,7—12年開始結果。嫁接的,6年結果